牡丹江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
2020年05月08日     (浏览次数)

为深入贯彻教育部《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》(教高〔2019〕6号)、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》(教党〔2017〕62号)等文件精神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,特制定本实施方案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,深入挖掘通识课程、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,强化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,实现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,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,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、有创新精神、有专门知识、有实践能力、有健康身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二、工作目标

抓好课程教学主阵地,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教学的全过程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,将知识、能力、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,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、协同育人,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,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,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,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。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、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性通识课和专业课;开发一批具有我校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;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;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;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。

三、工作任务

(一)优化课程体系,提升育人功能

1.增加选修课的数量。开足通识教育课程,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、人文、艺术等综合素养;重点发挥哲学社会科学、人文学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优势;构建板块化通识选修课程体系,设置人文与经典、科技与社会、艺术与审美、环境与生命、经济与政治、哲学与思维等板块;大力开发课程资源,引进名校名师优质网络教学资源,整合学校相关资源,增加选修课程供选总量,达到专业核心课程数量的2倍以上。

2.开发系列特色课程。把红色教育纳入《形势与政策》课程教学中;组织力量开发《中国与世界》课程,立足从国际视野和世界发展大势,宣传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、取得的重大成就,使广大学生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;设置校本课程《东北抗联精神选讲》,探讨“五色教育”研学体验实践教学,激发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;组织教学团队开设公选课程《青年习近平》,推进大学生励志教育;组织工科类专业骨干教师开发《工程中国》系列公选课程,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、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成果,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;组织美术学科教师开发《大学生美育》系列公选课程,实现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;设置《劳动教育》必修课程(32学时),通过设立劳动周、组织创新创业、实习实训、校内外公益劳动、勤工俭学等形式,培养学生吃苦耐劳、动手实践、勤俭奋斗、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和品质。

(二)挖掘课程思政元素,拓宽思政渠道

1.挖掘课程思政元素。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挖掘和拓展课程思政元素。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,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,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不断增强“四个自信”;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、探索创新精神,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、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,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,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;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、实践创新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培养学生踏实严谨、耐心专注、吃苦耐劳、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,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;人文艺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、健康的审美情趣、乐观的生活态度,注重把爱国主义、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,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;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,改革体育教学模式,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,掌握运动技能,发展健全人格,弘扬体育精神,培养学生顽强拼搏、奋斗有我的信念;教育类课程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,突出课堂育德、典型树德、规则立德,培育爱国守法、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,培养学生传道情怀、授业底蕴、解惑能力,把对家国的爱、对教育的爱、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,争做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
2.拓展课程思政渠道。通识课、专业课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,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,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实效评价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,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、解决实际问题,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,真正做到学以致用、知行合一,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、提升感悟、锻炼成长。

3.加强教师专题培训。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,增强“四个自信”,提高立德树人意识,切实做到“爱学生、有学问、会传授、做榜样”。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、轻价值引领的观念,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“课程思政”的理念,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目标。充分运用教学团队研讨、老教师传帮带、集体备课、示范课引领等手段,开展课程思政教研。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、专题培训、教学沙龙等形式,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交流,使广大教师能够利用课堂主讲、现场回答、网上互动、课堂反馈、实践教学等方式,把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、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。

(三)深化教学改革,增强课程思政实效

1.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学改革。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课程目标、授课计划、备课授课、教学评价等全过程,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。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爱党、爱国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,培养科学精神、工匠精神等。在课程教学中,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,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、观点和方法,从社会运动发展及其比较中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、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,从学科价值中感受历史内涵、行业价值及文化诉求,从学科发展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、勇攀高峰、不懈奋斗的精神和价值追求,从学科实践中分享教师的学习经验、人生体悟和事业感受。

2.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。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为全面实现课程思政目标服务。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;课程教学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、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。从单一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化,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、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。在课堂内外、线上线下增加师生互动交流,在互动交流中言传身教,用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湛学术感染和影响学生。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,提高教学技能,优化教学方式,加强引导探究,由单向传递转为双向交流,由单一课堂转变为情境教学。

3.教材建设改革。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,要将教材建设作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、产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重要抓手。提高“马工程”教材的覆盖率和使用率,围绕课程思政目标,开展教材、教辅材料建设的研究,推出一批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。突出课程目标、适应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的优秀教材。

4.课程评价改革。所有课程要从课程性质、目标和过程上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,在课程建设、课程教学、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,注重将“价值引领”功能作为首要因素;在课程教学大纲、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中要同步考量“知识传授、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”的实现度;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“价值引领”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指标;在精品课程遴选立项、评比中设置“价值引领”指标;在课程评价标准(学生评教、督导评课、同行听课)中设置“价值引领”观测点。

5.开展示范立项建设活动。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、课程建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、重点推进与鼓励创新相结合,开展校、院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活动。二级学院按照学校方案和标准遴选建设,并推荐1-2门课程参加校级“课程思政”示范课。同时,学校开展“课程思政”教学改革活动。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建设和示范的课程,需要修订课程大纲,编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,选择安排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,设定学习成果达成度检测方法及考核指标,切实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,发挥引领作用。

四、保障措施
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
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、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、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。

(二)加强协同联动

建立党委宣传部、教务处、人事处、学生处、团委、评估中心、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各负其责,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,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机制,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,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。

(三)强化激励考核

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,通过专项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提供资助。学校给予立项课程经费支持,鼓励各二级学院纳入教师业绩考核,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保障。

定期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进行评价,及时宣传表彰典型案例。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、评优奖励、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;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,把价值引领、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纳入课程学习评价;将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纳入二级学院绩效考核评价。

牡丹江师范学院

2020年5月8日

关闭窗口